今年以来,港口区主动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及时把“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统筹谋划,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严从实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以全面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努力闯出了一条具有港口区滨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初显成效。
01
组织保障有强度
认真贯彻落实党管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及时成立了区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产业发展、教育保障、住保风貌等12个专责小组。实施处级领导干部和区直单位挂钩联系乡村振兴工作制度,每个村由1-2名处级领导和2-3个区直单位挂钩联系,以“六个一”行动为载体,即:开展一次走访调研、画好一张规划图、制订一份责任清单、谋划一个产业项目龙头、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打造一个示范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图为港口区企沙镇山新村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图(资料图)
02
防贫监测有力度
采取“常态化监测+集中排查”和“线上+线下”同步比对的方式,乡村振兴局每月与医保、民政、残联等行业部门进行数据比对筛查“线上”预警名单,每季度开展一次防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确保应纳尽纳。防贫监测对象纳入后,第一时间落实好帮扶责任人,做好防贫监测对象跟踪帮扶工作,同时,将根据每户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双线发力”,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放式帮扶,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做好兜底保障。
图为港口区光坡镇万亩蚝排养殖基地(资料图)
03
产业驱动有精度
建成了红树林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簕山古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区、大龙口休闲农业示范区、原种光坡鸡产业示范园等17个农业产业示范区(点),带动农户养殖大蚝、光坡鸡,种植红衣花生、红香薯、海红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紧密围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口岸开放、鱼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城镇发展为一体的企沙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防城港市鑫润养殖有限公司实施的渔光互补项目在原来已完成1000亩建设基础上,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建设400多亩,获评自治区四星级渔业核心示范区。
图为位于港口区企沙镇山新村的小澡科技项目(资料图)
04
风貌提升有亮度
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或村庄设计为引导,开展村庄整治和建设,结合山新村家风文化和红沙村党建元素的特点,全面实施坡屋顶改造建设,开展农房提升美化。依托港口特有的海洋资源,重点打造以天堂角、簕山、山新、缆埠、红沙为代表的精品示范村,定位做到广西唯一的乡村风貌滨海示范带,走出具有滨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据资源禀赋着力把2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打造成为乡村风貌提升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示范样板,突出抓好特色风貌、精致环境、文化挖掘、产业发展,积极引入新业态,大力培育发展产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建设运营一体化,促进示范村庄成为乡村振兴新载体。
图为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的乡村民宿(资料图)
05
乡风文明有温度
丰富议事形式,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区43个村(社区)均已完成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工作。健全各行政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全面推进村民小组民主协商自治,全区373个村民小组100%成立了户主会、理事会、乡贤会并切实发挥作用,有序地在全区所有村(社区)推行乡贤监督工作,并同步建立健全乡贤监督履职机制,以乡贤监督的实际成效补齐补强村级事务监督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