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农村调研

咸宁:保护与改良 两头都不能少

2024/6/28 8:50:30
猪栏安装摄像头。

“猪周期”扑朔迷离,传统养猪业如何提档升级?

名种猪养殖成本高、周期长,如何在保护中发展?

近年来,通城县将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融合,为山村养殖业插上“数字翅膀”,该县积极改良国家保护的地方品种“两头乌”猪,不仅有效经受住市场的冲击,成功抢占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高端市场,价格坚挺;还凭借肉质鲜香的口感,让消费者找回久违的乡愁,进一步壮大品牌,在保护与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

“云端”养猪全程可视

6月初,夏日雨后,通城县麦市镇冷段村彭家山林木苍翠,云雾缭绕。

在海拔近千米的山腰,几栋猪舍若隐若现,俨然“云端”上的养猪场,基地周边辟有菜园、小池塘、化粪池等,一应俱全。“猪倌”吴孝建脱下一身白色卫生服,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谈起养猪经历。

“我们的养猪场是通城楚湘赣‘两头乌’繁育基地。”吴孝建自豪地称,他养的猪生活得很好,睡宿舍、喝山泉、吃蔬菜,呼吸富含氧离子的空气。猪粪经过化粪池等无害化处理后循环利用,菜园种菜,池塘养鱼,形成循环生态养殖链。

走进猪舍,只见每头母猪都住着单间,身下刚出生的猪崽们正争抢母乳,放眼望去,这些猪的外形清一色“头尾黑、中间白”。与普通的猪场不同,这里的猪舍都安装了摄像头,日常状况通过5G传送至山外麦市镇上的云岳智农(湖北)农业开发公司的监控平台。

十几公里外的山下,在麦市镇云岳智农公司5G监控平台前,技术员黎丹熟练操作,除公司自己的养猪场外,全县签约农户饲养“两头乌”的过程一览无余。在镇文化广场,公司几名年轻的女业务员边唱边跳,正在做直播带货。

黎丹是畜牧专业大学毕业生,她介绍,“云”上养猪以“互联网+”模式建立了生猪全产业链,公司与农户签订认养合同,提供仔猪和技术,以保底价统一回购。农户在家养猪,猪栏安装5G摄像头,公司实时监控,确保养殖质量。

指定仔猪,种植猪草,生态圈养,农技服务上门……每一步都有规范流程。不仅如此,每头仔猪都装有电子耳标传感器,后台管理端及时掌握猪的体温、进食情况以及体内细菌群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

“屠宰检疫、物流车辆、冷藏仓库都装了摄像头,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可控化、可溯源,让消费者放心。”吴孝建说,消费者“认养一头猪”后,可以通过公司开发的手机小程序“动态云”观看养殖农户的生猪饲养过程,实现了公司、养殖户、消费者三方互动。

通过“云”上养猪,严格生态养殖标准,保证了品质,树立了口碑,得到消费者追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通过消费帮扶,销售几百头。通城县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将“两头乌”加工成冷鲜肉、火腿、香肠、腊肉、罐头肉,一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

名品猪走俏高端市场

6月6日,一辆大型冷链车将满载“两头乌”的猪肉直运到杭州。“端午节需求大,这是加送的一车”,吴孝建说,公司的猪肉已经完全在杭州打开了市场。

然而吴孝建养猪曾呛过不少水。

通城地处幕阜山区,五六年前脱贫任务艰巨,麦市镇红石村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口帮扶,2019年,工作队创建联农带农机制。并且,从202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生猪产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发展,受此感召,在上海经商办厂的吴孝建,深知城里人对土猪肉的念想,决定把外地的厂子交给亲戚,自己回乡创业。他成立云岳智农公司,提供仔猪、设备和技术,发动农户在家分散养猪,保证回收。

起初,公司养的是普通品种猪。从2021年开始,我国生猪业遭遇“猪下行周期”,猪价长期在低位徘徊。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公司两年亏了80多万元。虽然公司亏了本,可吴孝建觉得不亏,因为自己仍然以保底价收购,让乡亲们增收100余万元,公司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为后期转型积累了口碑。

通城县是生猪调出大县。2022年,县委书记刘中英调研全县生猪产业发展,了解到云岳智农公司的发展难题,建议吴孝建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通城“两头乌”,以规避市场风险。

养“两头乌”,当地农民再熟悉不过。麦市镇盘石村6组村民葛足云,老伴中风,儿子去世,留下两个孙子,养猪是主要收入来源。吴孝建给她家送猪崽,还主动帮助孩子们上学。如今,葛足云每年认养2批猪,每批养5头,年出栏10头,年收入达5万多元。

不到一年时间,原生态+“云”养“两头乌”猪项目覆盖麦市、塘湖、马港等镇13个村,带动农户223户,累计向养殖户发放收购资金300余万元,带动100多名农民家门口就业。

凭借“两头乌”的大名,销路不愁,价格有保障,尽管普通猪肉价格一跌再跌,但通城“两头乌”价格坚挺,每公斤售价达百元左右,走俏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高端市场。杭州的高级厨师说,一刀下去,就晓得“两头乌”肉质好。

一步步,云岳智农公司逐渐渡过危机。

“儿时吃猪肉满口溢香,那种记忆挥之不去。”吴孝建说,市场证明,他的选择对了。

积极改良“两头乌”

通城“两头乌”猪是“华中两头乌猪”的子类,主要产于我国长江中游和江南平原湖区、丘陵地区,是我国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猪种。

相比“长白”“杜洛克”等出栏时间短、瘦肉型外来猪种,“华中两头乌”猪个头小,肥肉多,长得慢,难以适应生猪养殖的快节奏,不少地方猪种市场不断萎缩。

据通城县农业农村局介绍,改革开放初期,通城“两头乌”猪养殖一度十分辉煌,全县存栏母猪2万多头,年出栏育肥猪20多万头。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元杂交猪很快攻城略地,通城当地的地方品种养殖规模急剧下滑,甚至开始威胁到种质资源的保护。

猪粮稳,天下安。

猪肉是我国百姓最大的肉食来源,作为遗传基因的“芯片”,保护地方种源是种业研发的基础。

2012年8月,通城“两头乌”猪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国家专门投入经费进行保护,通城县畜牧部门建设种猪场,保护通城“两头乌”猪的种质资源,维护其纯正血统。

在保护同时,通城县主动作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改良品种。

2017年,历经十年攻关,以通城“两头乌”为母本的新品系鄂通“两头乌”培育成功,将瘦肉率从原来的37%,提高到54%,生长速度也接近三元杂交猪。当日,记者在彭家山养猪场看到,鄂通“两头乌”明显猪的肚子小,瘦肉率高。

在发展中保护,让更多的公司参与到地方猪的产业壮大中。

通城县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220头纯种“两头乌”母猪,可年产4000多头猪崽。据县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县通过养殖带动保护,活体“两头乌”的种群与数量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古训。

农村脱贫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通城县委县政府也把扶持地方猪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乌宝”生猪公用品牌,做优做强“两头乌”特色生猪全产业链,扶持云岳智农公司、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五里金山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市场主体,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体,实现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抱团发展,仅云岳智农公司就链接142户脱贫户、17户监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