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物流传真

从“一畦田”到产业园——“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观察之二

2021/12/17 16:39:33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粗放、零散农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摒弃传统农业分散发展模式,建立以农业为中心、集聚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和机构的农业产业集群,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同化,进而提高产业增加值。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优势特色品种,整合产业发展要素,形成规模效益洼地,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最大限度释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立足现实,产业集聚是必然

“一畦田”式的粗放、零散农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需要。这一点,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板桥镇红桥庄园、平川镇三二村千亩葡萄基地、沙河镇供销百惠物流园、倪家营陇园春设施农业、扎尔墩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区、戈壁农业小镇……

近年来,临泽县在农业产业集聚化上不遗余力。该县近年来整合涉农资金4.5亿元,大力发展以丝路寒旱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培育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全县以戈壁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面积达到6.4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入会会员达到12103人,占全县总农业人口数量的12.7%,带动全县3.16万人参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全县总农业人口参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开发覆盖比率达到30.21%。

关于产业集群的布局,并非仅出现在地广人稀的河西走廊。

今年,我省在抓好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和29个产业强镇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新创建26个示范园,力争三年内把陇西中药材、安定马铃薯、环县肉羊、凉州奶牛、甘州肉牛、榆中高原夏菜、静宁苹果等10个特色产业打造成百亿级现代产业园区,带动形成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一批千亿级产业,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目前,全省各县正在编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都能从项目中获得奖补支持。

只有摒弃传统农业分散发展模式,建立以农业为中心、集聚了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和机构的农业产业集群,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同化,进而提高产业增加值。对此,全省上下已有共识。

目前,我省农业集聚化发展,已打下了坚实的底子,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正在逐步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据统计,全省已有200多万户小农户嵌入产业链条,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239.6亿元,农民人均优势特色产业收入7731元。

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总目标下,我省正通过推进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规模效应初显、产业集聚逐步增强。

因地制宜,特色农业显身手

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公布2021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榜上有名。

平凉市将平凉红牛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基地规模持续扩大,饲草料保障更加坚实,科技支撑成效显著,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至2020年底,平凉市牛饲养量达81.46万头、出栏量35.59万头,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26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8.4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同时,依托平凉红牛品质优势,相继培育了“旭康”“凯沣”“伊通”系列肉食品和“景兴”“金江”牌牛骨髓油茶以及“童家”餐饮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

近年来,我省着力通过聚焦优势特色品种,突出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大力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目前,省内各地建设了众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现代寒旱农业的发展强基固本。

在庆阳市,特色产业集群化卓有成效,甚至每个县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正宁县短短两年时间便打造成集早胜牛品种保护、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和品牌打造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和“投母收犊”办法,建起了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三方利益联结共赢机制;宁县依托创建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园,狠抓苗木繁育、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工物流园建设、“甘味”品牌打造和线上营销等关键环节,矮化密砧苗木每株成本由80元降低至40元,建园成本每亩降低6000到8000元,推动建成了16万亩矮化密植果园,气调库库容两年提升12万吨,研发出了苹果脆片、饮料等加工产品,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苹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宁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镇原县则充分发挥甘肃圣越这一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成了西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年生产加工销售****3500万只,力争通过3-5年努力,产能达到1.2亿只,打造成为百亿级龙头企业。

在扩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规模和确保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同时,甘肃省进一步推动“甘味”品牌融入市场,提升产业效益,并通过遴选第二批区域公用品牌、广泛设立“甘味”农产品展销直播中心、品牌展销中心等系列组合拳,打出了“甘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甘肃省特色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一系列举措,让甘肃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迈向快车道。

产业聚集,释放乘数效应

农业由“平面分散”向“集群发展”转变,将促使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这也将极大提升带贫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攻方向,拉开架势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目前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已达753亿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此外,还建成扶贫车间254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96家,开发各类农村公益性岗位30.5万个,产业扶贫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民是受益者、主力军,“钱袋子”能不能鼓起来,增收后劲足不足,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临洮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扶贫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该产业园在全域推进绿色生产、全力打造“临洮珍好”区域公共品牌的基础上,与福建华威商贸物流公司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成了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农特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实体+仓储+配送+电商”的模式,展示销售临洮马铃薯、食用百合等农特产品300多种,年销售农特产品1000多万元。同时,产业园探索推行了产业联合体、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近务工5种带农增收模式,去年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产业兴农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该县产业园引导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家庭农场和农户,采取自主、股份、联合“三种方式”,推行以“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为主要内容的“331+”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弱势农户与优势产业、强势企业、广阔市场紧密联系。

在“331+”产业发展模式中,宁县产业园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把市场中生命力最强的优势企业和最弱势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合作共赢机制。产业园流转承包土地1.66万亩,村集体水、电、房等公用设施折股129万元,农户每亩每年保底分红500元至800元,企业每年用纯收益的5%用于土地二次分红,农户每亩还可分红1000元以上,6647户农民变为公司股东。目前,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龙头企业38家、合作社249家、家庭农场59个、农资店287个。联农带农2.71万户,每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年均增收2.4万元。建立订单种植模式,芭芭农场、百果园签约订单2.5万亩。引导创办经济实体1259个,产业园区带动就业2.96万人,带动村集体年均收入7.09万元,增幅达28.63%。

从“一畦田”到产业园的聚集,是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先手棋”。走好了这一步,甘肃优势特色农业才能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出“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