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科技 > 直播访谈

辽宁省农科院:深耕农业六十五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2021/12/24 14:48:12

首创“籼粳架桥”制恢技术、杂交榛子育种技术、高粱A2细胞质不育系;创造东北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构建不同生态类型区资源高效型种植制度模式;选育出连续十年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粉果番茄品种、北方稻区应用面积最大的耐盐水稻品种、我国第一个苹果新品种、我国第一个油用向日葵品种、我国首例特早熟抗病棉、我国第一个柞蚕品种;第一个引进富士苹果和红颜草莓;建有世界李杏种质资源圃、国际野蚕研究中心;最早开展虾夷扇贝与刺参健康规模化养殖、食用水母类研究;首创灌木固沙法,形成了“大漠风流”治沙精神,建造全国最大林龄的红松人工林;选派全国第一位科技副县长……

诸多世界、国内首创首例,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更让人引以为傲的是,这些“之最”均诞生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建于1956年,经过65年的改革发展,从原来以种植业为主、学科单一的农业科研机构,成长壮大为综合实力雄厚、研究领域全面、创新和服务能力强,涵盖种植业、林业、渔业、农机、粮食、加工、农经、信息等领域的综合型省级农科院。在杂交粳稻、高粱、李杏、榛子、柞蚕、扇贝、刺参、旱地耕作制度研究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方面研究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六十五载砥砺前行,几代农科人接续奋斗,矢志不移地以自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以科技为犁,深耕辽宁这片热土,有力支撑和引领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实施了学科建设工程、重大成果培育计划、人才强院工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有效发挥学科齐全、人才集聚、成果丰硕的优势,在农村主战场传道解惑。

默默耕耘 坚持自主科技创新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农科人坚守的硕果。“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取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39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项;审定、备案新品种345个;获授权专利516项,审定辽宁省地方标准225项;出版著作87部,发表论文3328篇。

打响“卡脖子”技术攻坚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收集作物种质资源2400余份,目前库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3.1万余份;收集果树品种(系)、特异资源1180份、花卉品种资源1530份。承担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榛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圃、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圃、国家郁金香种质资源库4个国家种质资源圃、资源库建设和资源研究工作,为全国相关领域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加强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推进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果蔬等新品种选育工作。在国内较早开展耐密植、宜机收玉米育种工作,育成的玉米新品种“辽单575”亩产1347.30公斤,创东北春玉米高产纪录。作为杂交粳稻的发源地,育成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自主选育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自主选育的“阜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增产15%~20%,种植面积占辽宁花生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育成阜花22、阜花30等新品种,填补辽宁省高油酸花生空白。育成辽豆系列大豆品种居辽宁省生产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60%以上。育成“国丰”“国之鲜”系列李杏新品种,李杏资源研究及创新利用水平国际领先,在国内率先对第三代水果——蓝莓、树莓等小浆果进行深入系统研发,支撑辽宁小浆果产业发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育成的粉果番茄新品种辽粉185、园艺504成为全省主推品种,大葱品种占全省生产面积的30%以上。

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地耕作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的“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平榛与欧榛杂交培育出8个品种,推广面积50余万亩,部分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刺参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关键技术,构建了辽宁刺参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推动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设有国际野蚕研究中心,柞蚕研究与应用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保育世界70%的蚕种资源,选育品种占辽宁柞蚕生产面积的90%以上。

多措并举助力辽宁乡村振兴

牢记初心和使命,厚植为民情怀。省农科院不断深化科技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十三五”以来,通过顶层规划、院地共建、科技扶贫、科企合作、成果转化、科技培训等方式,在全省14个市、50余个县区建立示范基地1043个,构建了以科技为引领、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立了具有辽宁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自1982年,省农科院与阜新市首创院地科技共建合作模式,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选派了全国第一位科技副县长,目前与省内10个市、20多个县及新疆塔城开展科技共建,累计选派市县科技副职人员50多人,探索出一条科技服务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树立了全国科技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从1982年起,省农科院就开展了科技扶贫工作,“十三五”期间重点承担了7个贫困县、12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省农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定点扶贫先进集体,40人被授予国家、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省农科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科研单位。创新“科技+”科技扶贫模式,创建的“科技扶贫辽宁兴城经验”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写的《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

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围绕“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在全省重点打造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10个科技小镇、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其中辽峰科技小镇被农业农村部发展中心授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

持续加强院地科技共建。选派37名科技副职,组建45个专家服务团队,持续为共建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打造了阜新农牧结合、抚顺绿色生态、辽阳产业科技小院等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乡、村),新增经济效益50多亿元,其中北镇市范屯村、岫岩满族自治县暖泉村、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营子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

创新产研融合新模式。组织开展“专家进企业”“百名专家入百社”服务行动,为海城三星、铁岭依农、葫芦岛正业等8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助力创建了一大批农产品品牌,为提升辽宁省农事企业竞争力,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充分发挥省农科院15个乡村振兴专家讲师团作用,以各种形式全面开展科技培训,为全省培养一大批农技推广人员、乡土致富能人、种粮大户等。年均现场培训1000余场次、2万余人次;年均线上培训300余万人次。

科技特派工作取得新进展。秉承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原则,聚焦县域经济发展,每年选派50多个科技特派团为“三农”服务,助力大连小浆果、义县果蔬、朝阳设施蔬菜、凌源花卉、盘锦稻田养蟹等一批特色产业。2019年,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团工作分别获科技部、辽宁省通报表扬。

“十四五”时期,省农科院将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五大安全”,紧紧围绕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人才强院工程,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挥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