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科技 > 农科讲堂

通化:产业“加码” 乡村“添彩”

2022/6/29 15:17:28

近年来,通化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造血”方式培育特色产业项目,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不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秸秆变肉”,让“牛”经济一路走红
“肉牛吃了秸秆可以使肉质更加优质,不仅能卖上好价钱,还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在柳河县孤山子镇南围子村,党支部书记说,肉牛饲料是专门配制的“秸秆定制餐”,可以说“秸秆变肉”工程让传统意义上的无用秸秆变成了肉牛的“美味佳肴”。“饲料化让秸秆有了新出路,牛粪还能做农家肥,养牛种地两不误,这产业真不错!”饲养员美滋滋地说着养牛的好处。
在辉南镇双龙村双龙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粉碎打包后的秸秆整齐码放在仓库内,工作人员正在给圈舍内的牛添加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秸秆。
双龙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实行“秸秆变肉”工程后,不仅消耗了秸秆,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我们现在有100多头牛,能消耗秸秆200来吨。要在以前谁能想到,秸秆还能变成牛肉。”
秸秆变废为宝,产业增收致富,农民点赞叫好。
今年,通化市开展肉牛养殖“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新发展肉牛2.57万头。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小规模、大群体和大力发展基础母牛、兼顾育肥牛饲养为扩张模式,把握农场化、牧场化、工厂化、肥厂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肉牛产业。
成功推行“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的通化县,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落实秸秆饲料化,同时结合地域情况,利用财政补贴、金融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随着“牛”经济的一路走红,通化县新增肉牛散养(扩繁)户3043户,新发展肉牛6241头,发展总量达到45683头,新办理养牛保险238头,发放养牛贷款2089万元。
“独享天赐”,打造旅游“金字招牌”
通化具有雪期长、雪质好、风速小、气候温和等优质滑雪自然条件。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产业的蓬勃态势,让地处“白色经济带”的山城熠熠生辉。
自去年新雪季开板以来,万峰滑雪场、上龙头雪村、千叶湖景区、通化县康养谷及柳河青龙山5个重点冰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5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 2352.25万元。
通化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抗日根据地、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龙湾国家森林公园、五女峰公园等绿色资源;上龙头雪村、新中国第一座滑雪场等白色资源,均为打造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坐落在东昌区金厂镇夹皮村的“金江花海”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美丽产业”已逐步形成五彩花田、儿童乐园、果蔬采摘、婚礼庆典、特色餐饮多个功能区,不仅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还为村民提供了一份“不出家门”的工作。
有丰富抗联资源的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近几年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了12个教学点以及抗联练兵场、乡村休闲观光长廊、抗联食堂3个体验项目,带动了周边村屯“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去年,榆林镇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收入34万元,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百花齐放”,特色产业蓬勃兴旺
希望的田野,积蓄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柳河县红石镇由家村康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40栋7米高的草莓温室大棚整齐排开,既有规模又有气势。诱人果香的背后,凸显了农业智能化、商品化、数字化、立体化、标准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返乡创业后,镇政府带我们实地考察确定项目。为保障企业平稳起步,今年还扶持我们建设易于保鲜的冷库。目前每栋大棚预计年产16000斤优质草莓,产品遍销省内外。”负责人感激地说。
柳河县结合地理优势、自然环境大胆实践,打造了红石草莓特色小镇,带动了建档立卡脱贫人口277户、659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300元左右。同时,继续在柳河县范围内加大草莓种植规模,扩大规模化名片效应,接连发展草莓温室大棚88栋,让草莓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发甜留香,为特色产业项目发展铺开了长效致富道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辉南县抚民镇因地制宜,结合紧临青顶子林场的有利地形,实施了以绿化花卉种植为主体的苗木基地种植项目。几年来,特色苗木基地发展到360余亩,建成育苗大棚2栋,形成了集苗木培育、移栽、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园区,累计产生净利润30余万元,实现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人均增收500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打造为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