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教学困境及出路

2021/11/9 9:16:05
内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光纤覆盖率的提高,不断丰富和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内,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催生了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教育APP等,加上城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国家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下,线上教学和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互联网在此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乃至后疫情时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实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下农村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20186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边远贫困地区的宽带覆盖率达到98%[1]一方面,凸显了国家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网络扶贫的重视;另一方面,客观反映出当下边远地区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落后现实。长期城乡二元政治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城乡资源配置极为不均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城乡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加上农村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完善的内生发展机制并未建立,使得部分边远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滞后性。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较为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难以满足农村教育教学现实所需。此次线上教学过程中所报道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新闻,诸如教师因没有网络、网络不佳屋顶授课、邻居家蹭网等,归根结底是源于城乡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因此,如何实现并突破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信息素养偏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是教育不断稳步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更是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现实要求,诸如掌握计算机以及多种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和使用、把握与学生的线上交流和互动等,都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考验和挑战。总的来说,目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较低。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民转公或者临聘教师,且老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些教师大都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学习和训练,仅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即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在此次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对线上平台操作和使用困难、对线上教学的过程把控力不足、对硬件设备和网络等突发问题难以有效应对等多方面问题。

()家长监督不力

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不得已在家中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线上学习。为了保证孩子能够正常进行线上学习,不少农村家长为孩子配备了专门的手机,并开通了网络。限于线上教学本身交互性不足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无法做到实时监控,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家长以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低、家中孩子多、琐事多等为由,对于孩子的手机使用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为了能够保证孩子的线上学习质量,家长一般都会为孩子保留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并且在孩子进行学习期间基本采取不打扰的方式,因而对于孩子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并不知情,使得以为是上网课但其实是在玩游戏、刷抖音的问题突出。随着农村年轻家长复工复产,老一辈不会操作设备,意味着不少农村学生又回到过去几近无人看管的状态,对于后疫情时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监督又处于缺失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下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破解路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对农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凸显出我国当下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构筑家校共育等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从而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期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

倾斜,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扶贫教育要发展,经济需先行。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比例不断增加,随着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在不断提高,网络扶贫是在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又一重要举措,是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实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健康扶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教育倾斜,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主导为主,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为辅的保障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后疫情时期农村教育教学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扶贫,不断提升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此外,要继续做好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应着力改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条件,针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各级培训机构在培训师资和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对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改善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滞后的现状。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升信息素养

在此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背景下,又一次重申了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疫情期间,农村教师尽管增加了许多行政性工作和教学负担,无形中也增强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能够将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运用和服务于自身的教学。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对于缓解农村教师队伍数量短缺、英体美等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短期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问题不会得到有效解决这一事实,农村教师要更多地依赖于其专业自觉,不断形成农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农村教师应及时转变原有观念,通过自我学习、积极参加教师培训、走访名校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运用互联网教学的能力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避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错误观念,不能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而否认课堂教学。虽然互联网在获取知识方面有着特殊优势,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也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2]

(三)提升家长意识,构筑家校共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此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学生长时间在家上课,使得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这就意味着家长的辅助作用就要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无论是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还是后疫情时期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家长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家长要提升自身意识,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和时间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避免学生利用学习的借口而沉迷于网络。尤其是对于网络资源缺乏、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而言,学生更容易被外界纷繁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更加凸显了家校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