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 保“价”又护航——“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观察之五
甘肃,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长久以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看天色等收成”的无奈境地。
为了让农民“不白干”,让地养活人,让农业特色产业有发展,2018年以来,我省将农业“保险+期货”作为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保障农户增收的兜底措施,全面实施农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构筑起了一张强有力的农业风险“安全网”,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甘肃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那么,在此发展中,该如何“下功夫”,防范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推动传统农业“脱胎换骨”,为促进农民增收保“价”护航呢?
“保险+期货” 种地不再“看天色”
如果说,“看天色”是广大种植户的心结,那么“保险+期货”就是一柆“定心丸”。
今年夏季,我省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庆阳市、白银市、定西市等8个市(州)27个县区的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受灾,对农户的稳定增收造成了一定影响。灾情发生后,甘肃各保险机构已先后为群众赔付旱灾赔款5951.82万元,理赔面积达35.26万亩,已有5.27万户农户受益。目前,全省旱灾理赔仍在进行中。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沟畎村的种植大户王永刚就是“保险+期货”赔偿中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王永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保了200亩青贮玉米,夏季暴雨、冰雹,导致部分玉米倒伏,产量有所减少,当年获得了2000多元的赔偿。今年,种了300亩,交了1080元保费,干旱减产了,目前正在理赔中。
“过去只听过人、车、房买保险,现在农业种植也可以保险,‘保险+期货’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有了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也更足了。”王永刚说。
与王永刚相比,瓜州县广至乡赵文玉,3年前就尝到了“保险+期货”的甜头。
2019年,春天的一场大风,把赵文玉在瓜州县广至乡承包种植的大棚掀翻,导致2棚蜜瓜绝收。
幸运的是,赵文玉提前为温室瓜果苗购买了农业保险,当年,经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保险公司理赔员查勘,最终获赔7060元,将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
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告诉记者,“保险+期货”模式已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甘肃各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2021年—2023年,我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中,更加明确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农业保险这张“网”,既挡住了河西走廊的风霜,也弥合着陇东暴雨干旱带来的创伤。
“‘保险+期货’筑起了‘安全网’,不仅为农民抵挡着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让农民不再‘望天收’,也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增添了发展的力量。”李旺泽说。
创新探索 纳户纳企纳产业
“今年全省已实现签单保费18.38亿元,落实种植业承保面积1585.76万亩、养殖业承保数量2907.58万头(只),有174.37万户参保农户、88.17万户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参加了农业保险。”省农业农村厅农业金融保险工作总站站长廉政学说。
在陇原大地,玉米种植大户收到预期赔付;苹果果农一年的收入有了保障;养殖户收到高水平理赔款……
护航乡村产业,增强农民收入,“保险+期货”的升级版正在涌现。“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保险+期货+订单”“银行+保险+期货”等延伸模式,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开发出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新型保险,给农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摆脱了“丰产不丰收”的千年困局,从此“不白干”。
2020年,天水市麦积区、平凉市泾川县等苹果主产区,创造性地开展苹果“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的试点探索。鸿盛果品合作社是麦积区试点的参与者,该合作社以苹果出口为主,2020年收获季节,该合作社收购的苹果均价达每公斤8元。
农业保险产品落地,服务是实现惠农支农效果的关键。
为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我省积极做好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到户工作,对农业保险承保到户、理赔到户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实行“一户一保、一户一单、一户一赔”,为农户种养产业提供一揽子菜单式的风险保障,全力打通农业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按照“一村一室、集中统一、综合服务”的原则,在全省建立了1049个乡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5788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
在定西市安定区,当地以“农金室”为载体,整合银行、保险机构等资源和力量,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保险投保以及贷款回收、“信用村”“信用户”评定等服务,“农金室”也成了银行、保险机构宣传金融、保险政策和知识的阵地,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种养产业综合保险的知晓度和投保积极性,为农业保险“投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农业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廉政学说,从单点试点到大面积县域全覆盖试点,“保险+期货”模式不断完善路径和机制,打出了支农惠农“组合拳”,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保“价”护航。
冷链物流 延鲜错峰“提价格”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
果蔬各有其生长的季节,当季果蔬受到欢迎正是因为其新鲜度有保证。果蔬保鲜是保障农民致富的一大法宝,现如今,农民不再“望天收”,利用先进技术抵抗自然天气造成的影响,通过冷库储藏不仅能延长果蔬保鲜时间,还能错季销售,有效避免了农产品上市高峰时菜贱卖伤农。
2018年,“保险+期货”项目率先试水苹果产业。2019年,我省相继在麦积、秦安、静宁、西峰等4个县区试点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10万亩。2020年又争取将苹果“保险+期货”列入中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筹集保费资金7500万元,在麦积、秦安、静宁等地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15万亩。
今年,全省借鉴“保险+期货”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强仓储保鲜冷链建设,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和资金补贴支持力度,健全苹果产业发展风险防控体系。
“以前苹果没处放,成堆放在地里,受气温、环境影响,很快就开始变质。一旦滞销,一堆堆苹果就只能眼巴巴看着放烂了。”静宁县漫山红果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林林说,“现在苹果放进气调库里贮藏,不受风吹日晒,还可以反季节上市,果农不受损失,收入比以前更好了。”
眼下,正是静宁苹果销售和贮存的关键时期。静宁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采取行动,加强产销对接,实施贮存错峰销售,确保果业增产、果农增收。
贵州省遵义市客商王清建和陈林林是长期合作伙伴,他来静宁收购苹果已经6年了。“今年我收购了10万多斤红富士,销售了8000多箱,剩下2万多斤苹果打算在气调库里先贮存起来。”王清建说。
陈林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合作社气调库的入库量已达到18万件,入库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果农苹果储存难的问题,使苹果能够错峰销售,让好苹果都能卖出好价钱。
在甘肃,除了静宁县这样的仓储保鲜冷链建设外,张掖、天水、定西、武威、陇南等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冷库物流体系,正逐步壮大运行。
“再不能一窝蜂上市了!”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马占颖介绍,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中,计划建设冷链设施1092座,并在榆中、永昌、靖远、安定、会宁、麦积6个县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已有830座开工建设,持续提供苹果“错峰头”上市,保鲜保值,农民增收。
- 上一篇:深耕普惠金融 赋能乡村振兴 2022/1/5 9:56:14
- 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与土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将共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全国落地 2021/12/23 10:15:44